当前位置:首页>广西信息港>经济

世纪运河建设一线的青春力量

时间:2024-06-07 22:03:06 来源:中国青年报 点击:2228次
世纪运河建设一线的青春力量

中国青年报

2024-06-07 21:58发布于北京中国青年报官方账号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谢洋 实习生 江畅平陆运河规划图。平陆运河集团供图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平陆运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建设的第一条通江达海的运河。广西虽然南临北部湾,但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海拔落差,当地大部分河流汇入西江后一路向东流入珠江后入海。长期以来,西部货物出海走水路只能从广州转港,再发往海内外市场。如果将平陆运河修通,广西乃至西部周边省份的货物经这条江海联运大通道从钦州港出海,相比原来的航线,可缩短560多公里航程。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胡亚安看来,“平陆运河修通后,广西开放发展的‘任督二脉’就打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广西开放发展,从战略层面赋予广西“三大定位”新使命,要求广西打造和发展向海经济。2019年以来,平陆运河工程被国家列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以及《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等重大规划,上升为新时代的“国字号”工程。2022年7月,平陆运河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式获批。2022年8月28日,平陆运河正式开工,建设工期52个月,工程概算727.19亿元。广西朝着连通江海的梦想向前跨进了一大步。历经1年零9个月建设,6月6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平陆运河建设一线看到三大枢纽已初具雏形、航道疏浚有序推进,来自众多不同单位的工程师和建设者正以“舍我其谁的斗志、我将无我的担当、退无可退的决心”,将这一世纪工程的梦想蓝图一点点变成现实。用科技创新创造世界之最马道枢纽施工现场。平陆运河集团供图平陆运河的起点西津库区平塘江口与终点入海口之间,有约65米的水位落差。为克服落差,实现5000吨级船舶连续航行,运河沿线设置马道、企石、青年三大航运枢纽,每个枢纽建设两座300米长、34米宽的巨型船闸。站在平陆运河第一梯级枢纽马道枢纽的边坡向下望,深达66米的巨型基坑内,600多辆混凝土搅拌车、渣土车、洒水车等工程车往来穿梭,20多层楼高的塔吊挥舞着巨臂,将一捆捆建材吊装到位。29岁的中交二航局平陆运河马道枢纽项目副书记楚升阁告诉记者,目前,马道枢纽正处于船闸主体结构的全面施工状态,这个船闸是目前世界上在建最大的内河省水船闸。平陆运河集团科技信息部副部长闫强介绍,平陆运河的三个枢纽船闸全部为省水船闸设计。这是因为要建成5000吨级通航的河道,平陆运河需要从西江调水来加深水深,若使用普通船闸,每开关一次,会白白消耗上游来水。进入枯水期时,省水船闸可让珠江流域有足够的流量满足下游水资源调度、饮用水、灌溉以及船舶通行等需求。“省水船闸要省水,如何设计出快速、安全、高效的启闭阀门是关键。”闫强说。在离运河1200公里外的武汉理工大学,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港口装卸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的师生们正紧紧盯着屏幕中的数据,他们在进行平陆运河液压阀门快速启闭机试验。当船闸下落的时候,沉重的闸门会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如果下方没有缓冲措施,撞击会给枢纽本身带来巨大的破坏。对于快速启闭的船闸,闸门的冲击力会更大,对缓冲措施的要求更高。“传统的缓冲措施无法满足平陆运河的要求,必须设计出更高效的缓冲措施。”实验室的带头人,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系主任、青年教授陈云深知,无法只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应用项目,必须联合其他学科。陈云邀请了机械、材料、控制等多学科的青年教师加入项目,在讨论中,大家取长补短,集思广益。胡楷雄副教授在曾经的工作中,研究过航空航天领域的缓冲套,航空航天使用的缓冲套具有强大的负载能力,由于其精度较高,航空航天的缓冲套需要高精度的3D金属打印技术才能制作。胡楷雄提出,可以借鉴航空航天的经验,设计类似的缓冲套,并使用金属3D打印技术打印出来,应用到液压阀门快速启闭试验中。说干就干,5名青年教师带着10余名学生,一头扎进了实验室,没日没夜地与仪器、数据打交道。经过一年的打磨、多次验证后,符合平陆运河标准的缓冲套模型终于被制造了出来。上千次实验,阀门快速启闭技术获得了重大突破,目前的阀门开启速度达到8米每分钟,闭门速度16米每分钟,是国内外的2至4倍。在多项技术的加持下,省水船闸的省水率达到60%以上,一年可省水10亿立方米。有了先进的设计方案,要转化成现实,离不开一线工程师和建设者的巧思和汗水。“企航”创新工作室的青年工程师在研讨工艺。受访者供图企石枢纽是平陆运河规划三座梯级枢纽中的第二座梯级,混凝土浇筑总量达310万立方米,可以灌满3个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企石枢纽项目部副总工刘德政介绍,在企石枢纽的建设过程中,混凝土浇筑需要用到33种不同强度等级、不同施工需求以及不同性能的混凝土。企石枢纽的实验室里,盯着一方方混凝土进入布料机,监测混凝土数据的试验员大气不敢出。平陆运河工程设立了前所未有的高标准,目前已知设计使用寿命最长的民用工程水利工程,要求设计使用寿命为100年,平陆运河的设计使用寿命标准为100年,目前正在研究提高至100年以上。广西冬夏温差大,降雨量大,普通小面积的混凝土都容易开裂,在这种条件下,要达到百年以上使用寿命,对混凝土配合比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为了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企石枢纽成立了“企航”创新工作室,这个平均年龄不到28岁的试验团队,夜以继日地进行着调配实验。“第119次配合比试验,混凝土试块未达到要求,实验失败。”随着实验结果宣布,27岁的试验员段晓东感到前所未有的沮丧。连续几个月夜以继日地做试验、配比,和枯燥的数据打交道,要在无数种可能性中找到合格的配合比,就像是在大海捞针。除了面对枯燥的实验,试验员要风雨无阻地到现场收集数据,不像一线工人,可以在天气恶劣时休假。“为什么付出了这么多,还是不成功?”在脑力和体力双重的疲惫下,段晓东心中产生一丝怀疑,甚至想要放弃。“我理解你的状态,大家都在面对这个困难,但是你想想,人最挺不住的时候,恰恰是长本事的时候。”企石枢纽总工刘文彬的话,让段晓东想到,当初自己来到这个项目,就是代表公司最骨干的人才,如果自己都放弃了,那这个项目该怎么进行。他咬牙开始了下一轮实验。“第120次配合比试验,混凝土试块成型,效果良好!”随着刘德政的宣布,大家爆发出一阵欢呼。段晓东心想,如果自己第119次试验时放弃了,就没有第120次的成功。但“企航”创新工作室不满足于当前的成绩,整个团队最终通过上千次试验,调配出高于标准的优质配合比。坚持,是青年人在平陆运河建设中展现的力量。调配好配合比,还要进行浇筑。这么大体积的混凝土,往往会产生裂缝,这是因为混凝土浇筑时由于水化发热,内部温度会达到60至70摄氏度,内外温差巨大,极易出现开裂,因此混凝土浇筑时的温控至关重要。“企航”创新工作室对此进行科研攻关,对混凝土浇筑设备进行改进,对预冷混凝土生产工艺进行优化,大体积混凝土智能调控机应运而生。它可以根据传感器反馈的温度和预先输入的指标自动控制冷循环的温度、流速、流向,进行风冷、制冰等操作,全过程无须人为干预就能精准控温,确保混凝土不会因为温差问题产生裂缝,全方位保障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质量。2023年8月17日,随着企石枢纽泄水闸首仓混凝土的顺利浇筑,平陆运河三大枢纽全面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从无到有,从每一个小部件到整个工程的建造,都凝聚着建设一线青年的创新探索和刻苦坚持。传承奉献担当精神,将“不可能”变成“一定能”2023年11月6日,平陆运河青年枢纽建设者正在进行安全巡查作业。李明珠/摄在平陆运河青年枢纽的建设过程中,一个跨越65年,不同时代青年为国奉献、勇担使命的故事被接续书写。青年枢纽是平陆运河3个梯级航运枢纽中最下游、离海最近的一个,它把钦江水道裁弯取直,在新航道上建设船闸,在阻隔海水和淡水的同时,保证货船顺利通航。2022年,中交四航局平陆运河青年枢纽项目书记喻友文刚来到这里时,对这个项目为什么以“青年”命名感到有些不解。他到钦州市档案馆、共青团钦州市委查找资料后得知,60多年前,为了抵御当时频发的洪涝灾害,保护钦州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当地青年响应党的号召来到工地一线,组建了一支超7000人规模的“青年突击队”,用肩挑背扛的方式建起了青年水闸。如今,结束历史使命的青年水闸已被拆除,但就在离青年水闸原址几百米的地方,助力广西通江达海的青年枢纽正在新一代青年手中拔地而起。被老一辈“青年突击队”的故事深深打动的喻友文,萌生了“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想法。“水闸与我们渊源颇深,我们应该深入挖掘筑闸精神,打造新一代‘青年突击队’。”喻友文所在的团队现有职工92名,其中35岁以下青年69名,占比达75%,他的提议很快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他们邀请青年水闸的建设者85岁老人彭世厚在青年水闸旧址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青年思享会”,分享那个时代的青年人攻坚克难时的精神力量。项目部的青年在筑闸精神的感召下,成立青年枢纽攻坚青年突击队,50余名技术骨干分组认领施工区域,率领1100多名建设者、600多台机械设备在施工现场掀起建设热潮。按照既定任务目标,平陆运河首个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物青年枢纽泄洪闸,必须在2023年年底建成通水,完成导流之后才能开始船闸围堰回填,进入主体船闸施工阶段。为了按时完成这一重要节点目标,青年突击队队员们拿出“等不起、慢不得”的执行力,开启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凌晨时分,平陆运河青年枢纽项目施工报检微信群依然活跃,不停更新着报检动态。接到验收“订单”,刚完成海漫段验收的质检副部长陈志林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目的地,这是他当天晚上的第8个验收工作。每天晚上他都有十几个点要验收,几点干完就几点报验,施工不留一丝间隙,就怕来不及,每天他的微信步数都是两万步打底。“这车混凝土已经慢了5分钟,要快!”这已经是青年枢纽工程部部长韦唯连续奋战的第三个夜晚,在施工现场,他脚步匆匆,紧盯项目进度,“我们把晚上当成白天干,才能将‘不可能’变为‘一定能’。”泄洪闸建设初始,施工挑战接踵而至,材料采购量大、交叉作业多、安全风险高、施工组织难度高……然而时间却不等人,距离泄洪闸通水节点目标仅剩两个月,仍有近10万立方米混凝土尚未浇筑,意味着项目平均每天须浇筑超2000立方米混凝土才能如期完成任务,这相当于一个标准游泳池大小的浇筑量,对于建设管理团队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远眺施工现场,近3万平方米施工区域圈起了一块“作战区”——作业的工点超20个、300余台套机械设备和2000多名作业人员集中施工……施工作业面狭小,人员机械众多,错综复杂的施工场面让建设管理团队顿感压力。“穿插作业千头万绪,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青年枢纽副总工张芮反复研究,调整思路,决定把“硬拼”变为“智取”,他组织团队“围桌攻坚”,讨论出了将P6软件投入到国内船闸项目使用,结合BIM技术建立数字模型,自主研发“工程进度可视化管理系统”,为项目调整施工工艺、优化进度计划提供数据支撑。有了可视化管理平台的开创性加持,泄洪闸建设迅速驶入施工“快车道”。青年突击队奋战在平陆运河建设一线。平陆运河集团供图为了加快施工进度,青年枢纽建设管理团队加大人员、资源投入,现场“见缝插针”布满了履带吊,近30台履带吊犹如列队的“士兵”,在闸室的南北两侧一字排开,伸长“巨臂”来回运送着施工材料,密密麻麻的工人有条不紊分工协作,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由于作业面狭小,交叉起重作业多,数不清的吊臂上下挥动,相邻两台吊机的吊臂作业半径存在交叉,存在互相碰撞“打架”的风险。青年枢纽安全总监黄猛在现场检查倒车影像、行车雷达等安全设施的安装时,突然灵光一现,“施工车辆都安装了汽车自动防撞系统,遇到障碍物会自动报警,是不是可以给履带吊也安装一个类似的防碰撞系统?”顺着这个思路,他立即组织成立攻坚小组,经过多次头脑风暴,一个“特制”的防碰撞系统出现在履带吊上。小组成员依托BIM技术精准的算法定位,在履带吊吊臂上安装了一系列定位系统传感器,当两台履带吊互相进入交叉碰撞风险区域,吊机之间就能互相感应,随时发出警报,大幅提升了吊装的准确度和安全系数。2023年12月31日,青年枢纽泄洪闸顺利建成通水,平陆运河青年枢纽攻坚青年突击队在6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124万立方米土石方开挖和15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确保了青年枢纽泄洪闸建成通水的目标任务。今年4月9日,共青团广西区委联合多家单位共同举办的“壮美广西 青春建功”2024年千支青年突击队服务自治区重大项目建功竞赛启动仪式暨平陆运河建设攻坚青年突击队集中示范活动,在平陆运河青年枢纽项目建设现场举行。活动中,平陆运河青年枢纽攻坚青年突击队被授予“2022-2023年度广西青年突击队十佳案例”。团广西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团广西区委深入实施“壮美广西 青春建新功”行动,动员全区青年积极投身“十四五”建设,服务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全区组建服务自治区重大项目青年突击队1152支,其中服务平陆运河建设的青年突击队有107支。“我们是一群有思想有灵魂的工程师、穿山越岭通江达海的新时代奋斗者、克难攻坚的钢铁战士。”平陆运河青年枢纽攻坚青年突击队队长程耀飞这样定义参与平陆运河建设青年突击队队员们。在他看来,能投身世纪运河建设的伟大事业,是时代赋予年轻人的宝贵机遇,大家面对压力挑战,一直坚守岗位披荆斩棘,靠的是信仰的力量,靠的是情怀、奉献和担当。参与平陆运河建设的青年突击队队员们。平陆运河集团供图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查看原图 70K

声明: 本文内容转载自:中国青年报,原标题《世纪运河建设一线的青春力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原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与邮箱:SERVICE@RUANWENDASHI.COM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